编者按
当法槌敲响的清脆声响撞碎清晨的寂静,当卷宗里的油墨香浸透无数个深夜,那些洋溢着理想与热忱的青春身影,正披上庄严的法袍,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司法舞台的中央。
《你好,新法官》,很高兴与你见面。
这里没有遥不可及的英雄叙事,但有触手可及的蜕变故事;没有枪林弹雨与生死博弈,但有为权益争朝夕的法理思辨,为人民守正义的初心如磐。那些课堂中对法理的叩问、卷宗前彻夜的思索、调解室里耐心的沟通、法庭上庄严的宣告,都将化作有温度的文字与镜头语言。我们期待透过这些文字与影像,能让更多人看见人民法官的真实日常。
如果你曾在某个瞬间为法律的力量动容,如果你想见证一群年轻人以法为剑、守护正义的青春答卷,不妨放慢脚步,听听这些新法官们的“第一次”与“每一次”。
清晨,手机相册突然跳出“六年前的今天”。划开,是2019年入职时“京法网事”公众号策划推送《他来了,她来了,带着法治理想来了!》中的一张动图,屏幕上我穿着学位服的青涩身影渐渐隐去,庄重制服下的面庞在光影里变得清晰。我在朝阳法院的法官梦就这样从压缩成两秒钟的渐变中开启,“秉持法治信仰,践行司法为民”的承诺,仿佛还带着当时的温度。
叩开知产大门
当书记员遇上技术“天书”
初入朝阳法院,我成为知产庭的书记员,自诩打字速度能适应开庭语速,很快化身“人形录音笔”。直到一起技术合同纠纷的庭审,当事人随口飙出一串专业术语:“基于Geohash的LBS位置索引……”让我敲击键盘的手指僵在半空,屏幕上只能仓促标注出一连串的“???”,庭前阅卷记下的要点此刻显得远不够用。偷偷抬眼,我的师父谭雅文法官正专注地看着技术文档,眉头微蹙,发问却思路清晰。原来,在知识产权的世界里,不懂行业和技术,就像握着词典却读不懂文章。
跨界修炼手札
在实践中解锁行业密码
知识产权审判像是场永无止境的探索,许多案件都将推开一扇未知领域的大门。
成为法官助理后,我开始深入了解各行各业中纷繁多样的纠纷。在一起著作权侵权纠纷中,某歌舞团主张某中学擅自使用其知名舞剧《杜甫》中的舞蹈作品《丽人行》参加比赛构成侵权,某中学辩称系“合理使用”。
为了穿透“合理使用”的迷雾,我跟着法官一同走进舞蹈教育的世界,走访多家舞蹈教育机构,向编舞老师与数十名参赛学生细致询问舞蹈编创与演出细节,对着“海外桃李杯”“荷花奖”等舞蹈赛事规则反复琢磨。最终,我们在判决中厘清了学校组织表演构成合理使用的边界,认定某中学侵害了某歌舞团著作权。尊重知识产权,方能让舞蹈绽放光芒。案件入选了中国法院年度案例,这段经历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:知产法官既要熟悉法律条文,更要深入理解案件背后的行业生态。
随着办案经验的积累,我努力跨越着各个领域的知识壁垒:在著作权侵权纠纷中学习影视剧、剧本、视频、音乐等领域的创作规律与行业惯例,在计算机软件委托开发合同纠纷中熟悉起代码交付验收流程、功能比对的流程,在商标侵权案件中了解品牌运营和利润,在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研究APP功能特性。每本卷宗都像一本崭新的教科书。
沉浸式办难案
从“推理小白”到为原创撑腰
朝阳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主承载区,文化产业蓬勃发展,新业态带来的新类型案件也层出不穷。在审理一起涉剧本杀新类型侵权案件时,作为“推理小白”,面对剧本杀中错综复杂的剧本任务、道具说明、线索卡、人物立绘图、音频等作品载体,看着手头五花八门的权属证明,对着被告线上线下的侵权样态,不免感到头疼。
为了避免盲人摸象,尽可能理解剧本杀行业的创作和运营规律,我开启了沉浸式调研模式,一边检索全国所有的涉剧本杀著作权案件判决和相关学术文章,一边熟悉起被诉剧本杀APP、小程序,周末则约上同事去体验剧本杀,从玩家角度深入感受剧本杀的创作形式及其独创性所在,以及线上线下运营的模式与规律。
最终,我们在判决中明晰了剧本杀作品的权属认定规则,并对被告企业侵权故意明显且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顶格适用5倍惩罚性赔偿,这份判决不仅获得央广网、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正面报道,更在当庭宣判后,得到了权利人哽咽的感谢:“感谢法院公正裁判,规制恶意侵权,保护知识产权,作为内容创作者备受鼓舞。”
那一刻,我更加确信,知产审判是文化创新的生命线,我们笔下的每一份判决,都在为创意产业前行注入力量。
薪火照亮前路
从助理到法官的成长接力
披星戴月间,5年的助理生涯一晃而过,转眼就到了初任法官遴选的关键时刻。抱着“重在参与”的心态走进考场,从未想过成绩公布时自己会名列榜首,那份意外之喜至今难忘。
永远记得第一次身着法袍走上审判席时,手中的法槌似乎有千斤重,法槌落下的瞬间,不仅是职业生涯的新起点,更是必须稳稳扛起的责任。庭审平稳结束时,推开门就看见我的师父谭雅文法官举着相机在门外等候。她兴奋地说:“第一次开庭必须留影纪念!当年我师父也是这样给我拍的。”快门声响起的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这不仅是一张照片,更是一份薪火相传的承诺——从此,要用专业守护创新,用公正照亮人心,让这份传承在自己手中继续发光。
如今,法袍的褶皱间已悄然开始沉淀岁月的痕迹。每当整理衣襟时,指尖总会不自觉地摩挲左胸前的法徽——那里承载的重量,早已超越了材质本身,在时光流转中凝练成肩头愈发厚重的责任,而那份对公平正义的执着与入职时的初心,却在日复一日的淬炼中愈发清晰。现在的我,依然会常在办公室与卷宗为伴,任星月爬上窗棂;会为疑难案件辗转反侧,在法理与情理间反复斟酌;会在案结事了后,因当事人一句真诚的感谢而心头滚烫;也会在焦虑时奔向羽毛球场,用一次次酣畅淋漓的扣杀释放压力、重整心绪……
我深知,知识产权审判的路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。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,唯有永远保持求知的热忱与探索的勇气,方能在每一个案件中为正义写下最精准的注脚。
姚参
1996年8月出生,201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,法律硕士学位,同年进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五庭(知识产权审判庭)工作。工作以来,荣立三等功一次,多次被授予嘉奖。2024年11月入额,现任三级法官。
供稿:北京朝阳法院
Powered by 十一选五万能6码共10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